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2021年11月2日《中国青年》杂志:文艺的长春,如水的共青团

2021-11-04 13:32:00

在长春,绘画展已成为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

  白露后的两场雨,装点了长春的文艺气息。位于南溪湿地的现代诗公园迎来一拨拨游客在这里品玩吟诵。公园里集纳了一百年来的经典诗作,还为未来百年预留了1000首展位。“我不知道将来会有哪些诗歌能入选,但我相信,肯定有一首东北振兴的青春之歌会写在最重要的位置。”团长春市委副书记徐志成解释道,“在东北振兴的机遇下,长春要在5年内建成常住人口超1000万、经济总量迈向万亿的特大型现代化城市,这自然离不开广大有知识、有情怀、有活力的青年人主动参与和倾情奉献。”

  你想留在长春吗?你想在长春就业吗?你想返回家乡长春吗?这是长春共青团与青年沟通时经常提到的问题,为此,团市委专门制定了方案,让广大青年“看见长春”“实践长春”“创业长春”“扎根长春”。“青年是城市的宝贵资源,青年的梦想就是城市的梦想。长春共青团愿以百分百诚意、百分百真心,全力服务好青年发展。”徐志成说。

  直抵心灵的童音

  六七个精壮的汉子并排站在村里小广场的中间,在一群少先队员的指挥下,齐声朗诵,“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这一幕发生在7月25日长春市农安县六马架村。记录这一刻的是长春红领巾宣讲团总辅导员王旭,“看完宣讲团的献词朗诵后,村里孩子们的热情被点燃了,自发组织起来,跟着一起大声朗诵。然后是阿姨、叔叔们”

  红领巾宣讲团是长春的一张名片,其创始人王淇萱小朋友去年荣获全国“新时代好少年”称号,成为吉林省首位获此殊荣的优秀学生。当年,只有9岁的王淇萱独自在儿童公园拎着扩音器,招募小伙伴宣讲红色故事。如今,宣讲队伍已经发展到2000多人。这些少先队员以同龄人的身份、孩子们的语言,讲述着党的光辉历史,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信念融入到少年儿童听得懂、能理解的党史故事中,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带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中去,感召更多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夯实思想之基,青年的人生才能不断添砖加瓦、构建大厦。这是个精细活,必须改变宣教话语体系,进行分类引导。”团长春市委宣传部负责人张余吉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例,介绍着思路:针对少年儿童开展体验式教育,举办为期两个月的“童心向党,薪火相传”少先队员万幅绘画作品展;针对共青团员开展互动式教育,推动团干部带头上讲台讲党史;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展沉浸式教育,开展“同升国旗·共唱国歌”活动,累计有427万人次通过网络参与升旗仪式;针对社会青年开展融入式教育,开展百名“向上向善好青年”评选,青年通过“云端”,了解身边的青年典型事迹,共计790万人次参与其中,从而树立起长春青年的良好形象。

  爱聊天的老宋

  长春青年创业工场正茂园区紧邻东环城路,门口有三趟公交一趟地铁,交通便利,房租相对便宜。

  “我们这儿的模式是政、企、社联建,全省唯一一家。”团长春市委青年发展部部长宋庆宁,见证了园区从初步规划到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的持续扩建,“最初这里是毛坯库房,效益不咋好。我们团市委就接手了,政府和运营企业都很支持。到去年年底,业务收入一亿六,利税538万。”走在园区里,宋庆宁介绍着,“原来就一层,5000平方米,现在楼上楼下形成了综合体,20000平方米。”虽然面积不小,但是园区依然显得寸土寸金,因为“团市委要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于是机构和部门就多了起来——项目集中展示厅、项目路演大厅、会议中心、健身中心、创客公寓、创客咖啡吧、青年美食城、便利超市、融资超市、法律服务室、创业诊所、园区物业服务室、运营服务室、青创联盟办公室,基本形成了涵盖青年发展成长必备的事业、生活、娱乐全要素生态系统,实现了园区到创业综合体的整体跨越。

  此起彼伏的“叮咚”“叮咚”和“噼里啪啦”的敲击键盘声从明亮的办公室交替传来,宋庆宁笑了,“订单又来了吧。”祺祥文化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郭祥博笑嘻嘻地迎出来,“宋哥,我这办公面积又不够了,还得扩大哈。”宋庆宁挠挠头,“你这是又逼着我砸墙啊。”说起砸墙,还有个段子。一期刚装修完的时候,进入孵化器的企业大小不一,要求不同,对办公面积、空间布局有着各种需求。于是宋庆宁手拎一把大锤,凿墙破壁,只要不危及建筑安全,他都一一照办。砸墙嘛,自然搞得灰头土脸,回到单位,保安都不让进了。虽然保安不让进了,但宋庆宁却由此走进了创业青年心里。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位靠谱热心的大哥,他的背后是长春团市委在支持。有他在,大伙儿心里踏实。

  正茂园区的创客公寓被打扫得干净但又随意,婴儿车摆在门口,晾衣绳上还晒着尿布。“只要不影响安全,我就会要求保洁不要动人家的东西。”宋庆宁认为,“这些创业者住在园区里,图的就是个方便,我们还是少打扰为好。”今年,正茂园区迎来了第七个宝宝,宋庆宁也挺开心,他记得这七个孩子的生日、姓名、父母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不仅如此,创业园里每一家企业的经营内容、业务状况、人员变动、兴趣爱好、婚恋交友情况他都了如指掌,秘诀只有一个:聊天。“多聊天才能多了解创业者的期待和痛点,才能判断某些项目是否可行,才能和这些青年人交心。”宋庆宁说。

  为青年而变的组织

  “我们落实为党育人的要求,很多时候是润物无声地做工作,并不是把‘育人’两个字写在脑门上。”7月19日,北京,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专题读书班上,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分享着自己的思考。近千公里之外的长春,这样的观点正被当地共青团实践着。

  又逢金九银十,石国姝比平时更忙了。作为长春高新区管委会党政综合办的副主任,她承担着党建、共青团、妇联、街道、创城等工作,“所以我的角色是随时转换的。”石国姝笑言,“转换的指针就是上级安排和青年需求。”

  “身兼多职,我可用的资源就多了。”石国姝觉得,自己的工作对象有很大重合性,“为什么不能阵地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呢?”于是,通过入职培训、创业沙龙、交友联谊、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一名名初来乍到的青年就有了找到组织的依托感。“也许参与活动的青年不关心组织者是妇联还是共青团抑或其他什么机构,但这有什么关系呢?”石国姝说,“只要我们把青年人带好,拢在党的身边,我们的工作大体就不会跑偏。”

  在长春的街头,228家“青年之家”交相辉映,形成了“十分钟半径”的青年活动阵地布局。2021年累计开展青少年活动3473场,服务青少年80403人次。在社区,近百人规模的长春专职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被派驻到基层一线开展服务,成为共青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触角”。

  一切向基层倾斜,这是近年来长春共青团改革的重要特征。除了保障基层经费,团市委还大力加强基层团干部队伍建设,长春市11个县(市)区团委按照“专兼挂”结合的方式配备班子,切实把“知青少年、懂青少年、爱青少年”的优秀人才选拔上来,从事青少年工作,全面提升基层团组织工作的专业性和实效性。

  “从工作习惯到组织架构,我们改变了很多,而且会一直改变下去。”徐志成打了个比方,“共青团应该像水一样,既有形又无形,青年在哪里有需要,我们就流向哪里。”

  (来源:中国青年杂志 作者:《中国共青团》主编)